Category: info-day3

車埕 – 經歷多次興衰的小村莊 0

車埕 – 經歷多次興衰的小村莊

車埕的發展及興起,要從日月潭另一端的埔里提起。日治時期,米與糖是國際重要物資。所以, 稻米與甘蔗兩項農作,遂成為日本在台灣推動的主要土地生產, 而民眾更爭先種植甘蔗售賣給日本人。 運輸蔗糖開啟車埕的發展 1910年日人藤澤靜象等人集資設立「埔里社製糖合資會社」, 但第二年遭遇大水災而損失慘重, 財政漸難支持, 遂併入當時台灣四大製糖企業的「臺灣製糖株式會社」, 改名為「埔里社製糖所」。1912年, 埔里製糖會社廠房完工, 正式開始投入製糖。 埔里社製糖所開啟了車埕的發展。在建造埔里糖廠的同時,為了方便運輸, 便進行運輸台車鐵道鋪設,第一段(外車埕 – 埔里線)是是軌距762亳米寬的輕便車鐵道(或稱五分鐵道、五分仔車鐵道), 從埔里向南方延伸,經水頭仔、木屐蘭、魚池、槌仔寮、五城、拔睹寮而到達外車埕;而第二段(外車埕 – 二水線)則是軌距1067亳米寬的車軌道(或稱七分鐵道、七分仔車鐵道), 由外車埕向西延伸,經水里、集集、隘寮、濁水、鼻仔頭到達二水, 然後在二水銜接了縱貫鐵路, 運送到台灣各港口。這一長距離的台車鐵道,是當時進出埔里地區最主要的交通要道。 推斷1912年的外車埕 – 二水線及外車埕 – 埔里線地圖 以上是經過一些修改後的1939年地圖, 當時的外車埕 – 二水線線已經將外車埕延伸到門牌潭, 並興建了門牌潭站。但從一些舊資料的證據, 可以知道1912年時的外車埕 – 埔里輕便車鐵道線是經過門牌潭的, 而且更設有門牌潭車站。 所以將門牌潭站刪去,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