集集鎮永昌國小、三級古蹟明新書院

在蒸汽小火車明新書院站休息一會, 便繼續往集集鎮的旅遊必到景點 – 明新書院。沿民權路向前走一會, 差不多是民權路西面的盡頭。在右手邊有一小小的廣場, 廣場旁有一道漂亮的高高彩繪石牆, 石牆上繪有兩個小孩和一隻獅子在踢足球, 和寫著”獅子心、永昌情”六個黃色大字。走進廣場, 看到一道典雅的校門, 原來已經抵達集集鎮永昌國小。從校門走進校園, 眼前是環境優美的操場。

集集永昌國小

集集在九二一大地震中是災情最嚴重的地區,當時永昌國小校舍全毀。災後因得到獅子會的協助重建,成為全台第一所完成災後重建的學校。永昌國小是無圍牆的開放式校園,捨棄了傳統的磚瓦而改用樹籬,這新穎設計不僅加快校舍的重建腳步,更成為永昌國小的主要特色。

集集永昌國小地圖

每當在旅途中經過學校, 腦海中都不期然浮起以往的一些校園生活和失散多年的同學, 便忍不住走進校園和操場四處逛逛。

集集鎮永昌國小
獅子會協助重建的集集鎮永昌國小 – 獅子心、永昌情
集集鎮永昌國小校門
集集鎮永昌國小的校門
集集鎮永昌國小
集集鎮永昌國小教室 – 尊師重道
集集鎮永昌國小
環境優美的集集鎮永昌國小操場
集集鎮永昌國小
環境優美的集集鎮永昌國小教室與操場

永昌國小的環境十分優美, 校舍幽雅。教室入口的「尊師重道」四個大字, 在香港早已給遺忘了。

歷史悠久的明新書院

在永昌國小內逛了十多分鐘, 便繼續往明新書院參觀。走出永昌國小, 走回民權路, 轉右走不到一分鐘, 到達民權路的盡頭。 一座古樸的牌樓出現在右邊, 牌樓上刻有「明新書院」四字。原來明新書院就在永昌國小的隔鄰。從歷史角度來看, 應該是永昌國小建在明新書院內。

集集明新書院與永昌國小

明新書院位於集集鎮永昌里東昌巷,建於清光緒十一年(1885年),是集集每年祭孔的地方, 民國七十四年十一月廿七日被列為三級古蹟。

自古以來, 集集為入山要路, 市街就此開始形成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為加強控制內山及濁水溪流域一帶番境,便成立「水沙連堡」。

乾隆三十六年(1771年), 集集各地陸續成庄。此時漢人聚集日多,於西邊「林尾庄」與東邊「柴橋頭庄」之間有店鋪出現,至乾隆四十五年(1780年)已成聚落,稱集集街, 自此街市不斷繁昌。

至光緒元年(1875年),「水沙連保」分治四堡,集集成為埔里社廳之一堡, 即「集集堡」。

清光緒八年, 集集堡(今集集鎮),文風鼎盛, 人文活動頓呈蓬勃景象, 於是在仕紳倡議下首設明新書院於柴橋頭村。

光緒九年(1883年), 地方募款計劃遷建於集集街內, 是年十二月二日開始興工, 於光緒十一年(1885年)十一月竣工。當時明新書院雖為書院,但實際是一所免費的私塾學堂。

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, 再度遷建於柴橋頭村現址, 並改稱為崇德堂, 內供奉文昌帝君、制字先師、紫陽夫子(亦即宋代的朱熹)及至聖先師孔子。

光復後成立永昌國小,部分廟地劃為建校用地,並拆除入口、圍牆,形成今日書院、學校並存之貌。

集集明新書院牌樓
立於巷口的集集明新書院古樸牌樓
集集明新書院
歡迎蒞臨明新書院的紅色石刻大字
集集明新書院
牌樓旁的阿嬤的酸梅湯

穿過牌樓, 沿寧靜小路(東昌巷)走, 又經過剛才參觀的永昌國小, 從這角度看可以更加了解無圍牆開放式校園的永昌國小。走一會便抵明新書院的入口。走進明新書院, 感覺環境幽雅。在入口右手邊的涼亭休息了一會, 便開始參觀這歷史悠久的書塾。

集集明新書院
集集明新書院入口前放了一部看似是電動的腳踏車
集集明新書院入口
集集明新書院的入口
集集明新書院出口
集集明新書院的出口
集集明新書院
集集明新書院的入口旁的涼亭

涼亭對面有明新書院的平面圖和簡介, 讓旅客在參觀明新書院前有起碼的認識。

集集鎮明新書院平面圖

集集明新書院平面圖

細讀了明新書院修建歷史和結構佈局, 繼續向前走一會便抵一個用石板鋪成的空地(前庭)。

明新書院結構佈局簡介

明新書院的結構以正殿為中心,也是當時學堂講學所在, 目前供奉文昌帝君、制字聖人、紫陽夫子及至聖先師。正殿左右各置廂房,而廂房與講堂以過水(廊道)接通,過水則供奉地藏王菩薩及東嶽大帝。正殿、過水與廂房間又接連著翼房,合繞圍成一小天井,具有傳統三合院的格局。

明新書院外觀與內部的陳設盡是仿古的手法, 就連斗室的名稱,也良富雅意,例如,圖書館取名(德齋),廚房謂之(甘泉),餐廳謂之(瓊林),茅坑謂之乎(自在)。

我們沒有立即參觀前庭中央的正殿, 反而給前面一個彩繪的麒麟壁畫吸引著, 便決定先遊覽左邊廂房外的地方。這一帶有德齋(圗書館)和居敬(浴室), 後院還陳設了許多民俗文物,如石磨、酒罈、犁、簑衣、石臼、製茶車…等農家用品。

集集明新書院
看似麒麟頭馬身的彩繪壁畫
集集明新書院
壁畫後面的農村民俗文物 – 牛
集集明新書院
位於後院的德齋(圗書館)
集集明新書院
這石磨和我兒時經常使用的十分類似
集集明新書院
後院的的農村民俗文物 – 農耕器具
集集明新書院
集集明新書院
後院的的農村民俗文物 – 酒罈

遊覽完左邊廂房外後院的地方, 便走回明新書院的建築組群, 從集賢(辦公室)開始參觀, 經應天(主管辦公室)、正殿左邊的過水 – 東嶽大帝殿、建築組群中心的正殿、正殿右邊的過水 – 地藏王殿、繞過西廂房到達西面後院的地方, 這樣便把明新書院遊了一遍。

集集明新書院
通往左邊廂房的「吾道」拱門
集集明新書院 右翼的瓊林廂房-餐廳
明新書院右翼的瓊林廂房-餐廳
集集明新書院 右邊後院內的壽星公石像
明新書院右邊後院內的壽星公石像

參觀明新書院完畢, 走回出口旁的涼亭坐下來。拿出地圖, 看看附近還有有什麼景點, 持有生物保育中心應該距離這裡不遠, 便決定前往遊覽。

Leave a Reply

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.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*